過去的一年,消費者的投訴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又有哪些典型案例值得消費者特別留意和謹慎提防呢?3月10日上午,西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向社會公開發布西寧市2022年度消費維權十大典型案例,通過曝光典型案例,進一步增強廣大消費者維權防范意識,促進經營者加強行業自律,守法誠信經營。
典型案例一:醫療廣告含有疾病名稱案
【案情簡介】市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對西寧某醫院有限公司進行檢查時發現,該公司在百度搜索引擎內發布的醫療廣告鏈接中宣稱“西寧某醫院,堅持以‘專業、尊重、品質’經營理念為一體的男性專業醫院。”“多年致力于陽痿早泄、包皮包莖、睪丸疾病等”,內容含有疾病名稱。
【處理結果】該公司的行為違反了《醫療廣告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對該公司進行立案查處,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并依法作出行政處罰。
典型案例二:物業公司多收費用案
【案情簡介】有消費者向市市場監管局舉報,城東區夏都大街190號小區物業公司存在收取天然氣集中供暖費用行為時涉嫌未執行政府定價亂收費的現象,向5234戶居民多收取取暖費共計34028.60元。
【處理結果】物業公司擅自多收費行為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等相關規定,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對該公司立案查處,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清退全部多收費用34028.6元,并依法作出行政處罰。
典型案例三:銷售過期食品案
【案情簡介】消費者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城中區花園南街126號某食品店銷售過期食品。執法人員隨即到店檢查發現,該店將8個品種價值895.5元的過期食品在銷售區內擺放銷售。
【處理結果】銷售超過保質期食品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市場監管部門對當事人作出了沒收過期食品并予以罰款的行政處罰。
典型案例四:網店冒用他人信息案
【案情簡介】市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對城西區海湖路農貿市場某蔬菜銷售店進行檢查時發現,店鋪當事人在注冊美團APP商家信息時擅自將他人營業執照信息用于該店的網絡經營信息予以公示。
【處理結果】當事人在注冊美團APP商家信息時擅自將他人營業執照信息用于該店的網絡經營信息予以公示,使消費者誤認為是他人企業,剝奪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對當事人進行了行政處罰。
典型案例五:醫院門診部銷售過期藥品案
【案情簡介】市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依法對西寧市某醫院門診部進行現場檢查時發現,該門診部部分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氟康唑化鈉注射液、替硝唑氯化鈉注射液均超過保質期。
【處理結果】涉案門診部未對過期藥品進行登記造冊并及時按照規定銷毀,仍將其與正常藥品混同儲存,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相關規定,市場監管部門對其予以行政處罰。
典型案例六:蔬菜店銷售蔬菜未明碼標價案
【案情簡介】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接到投訴,城西區某蔬菜店銷售的部分蔬菜(生菜、西藍花、西紅柿、白蘿卜、茄子等)及水果(冬棗、葡萄、提子、桃子等)銷售價格未明碼標價。
【處理結果】未明碼標價商品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相關規定,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對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
典型案例七:醫院收費標準不公示案
【案情簡介】市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在對城中區某醫院價格收費情況檢查時發現,該醫院在2020年11月至2022年7月6日前,未予公示標明收費項目的情況下,收取材料費、新生兒耗材費等不合理費用。
【處理結果】未予公示標明收費項目的情況下收取患者費用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市場監管部門責令當事人立即改正,并依法作出行政處罰。
典型案例八:使用檢驗不合格電梯案
【案情簡介】市市場監管局依法對城西區某物業公司在未消除電梯安全隱患的情況下繼續使用的行為進行檢查時發現,小區使用的9臺電梯于2022年6月23日經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檢驗為不合格,使用單位仍繼續使用。2022年8月2日復查時該公司仍未整改,依法立案查處。
【處理結果】物業公司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市場監管部門要求立刻整改,消除安全隱患,并作出罰款的處罰。
典型案例九:藥房未經備案經營第二類醫療器械案
【案情簡介】大通縣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在對某藥店進行監督檢查時發現,藥店在非藥品區貨架上陳列有正待銷售的第二類醫療器械,經查藥店未辦理第二類醫療器械經營備案,對當事人的違法行為立案查處。
【處理結果】當事人的行為違反了《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市場監管部門責令停止其違法行為,并依法作出行政處罰。
典型案例十:銷售假酒侵犯他人商標權案
【案情簡介】消費者陳某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某某香超市銷售假酒,并提供白酒的相關購買憑證,要求鑒定并主張賠償。執法人員到現場檢查后并委托相關廠家進行辨認,確定該超市售賣的白酒均為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并查扣該超市涉嫌侵權名酒合計15瓶。
【處理結果】當事人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相關規定,市場監管部門對當事人的違法行為作出沒收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罰款的行政處罰,并責令經營者對消費者陳某予以10倍賠償并承擔相關費用。